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fzshuwu.com

第2340章(1 / 3)

加入书签

陈一鑫此时站在地峡防线的城墙上,拿着望远镜观察两军在荒野中的交战状况。虽然目前的战况是海汉一方明显占优,并且给清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陈一鑫脸上却也没有因此而露出欣喜的神色。

在这个时节将机动能力较差的火炮部队部署到阵地之外的原野上,而且为了隐藏行迹,没有安排步兵部队就近护卫,这其实是非常冒险的做法,如果清军派出的骑兵规模更大一些,这支火炮部队就未必能够在偷袭对方之后全身而退了。

但清军近两年在这一区域的交手负多胜少,陈一鑫也是料定了对方不会在被屏蔽了战场侦察手段的情况下直接投入重兵,才会作出了这种大胆的部署。事实证明这个冒险举措还是在实战中取得了成功,出战的清军骑兵在几乎没有防备的状况下连吃了两轮近距离炮击,顿时就乱了阵脚,只顾着尽快脱离战场,没有勇气向海汉的火炮阵地发动反扑。

但这种奇招也只能在战场上使用一次,清军既然发现这地方设有隐藏的火炮阵地,自然就不会重蹈覆辙了。而布置这样一处隐蔽阵地最快也要两三天的施工时间,还得投入许多民工,就清军现在的反应来看,恐怕很难再彻底屏蔽对方的侦察手段了,大概也没法再另寻一处地方将这个战术复制一遍。

对清军的杀伤效果并不是陈一鑫作出这一部署的主要考量,他是希望能够以此来误导清军的判断,让清军认为海汉军主力会从地峡防线前出,直接攻打大黑山。毕竟海汉的火炮部队都已经离开了原本的阵地,这可以算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攻信号了。

如果清军作出了这样的判断,那么大黑山东西两处大营的驻防部队为了阻止海汉军进攻,在近期就不会轻易再调去别处,从而达到以佯攻牵制清军主力的目的。但这一波交战是否能够达到期望的效果,陈一鑫其实也没太大的把握。

两军在这条战线上交手已经有两年多时间,大大小小的武装冲突不下百次,可以说互相都是知根知底,想要形成有效的战术欺骗并非易事。阿济格既然很谨慎地只派出一支骑兵来试探虚实,没有冒然调动大部队投入战场,那陈一鑫所设计的这个套路也未必能骗得了他。

陈一鑫不敢拿手头仅有的几百骑兵冒险,所以海汉军没有对逃窜的清军骑兵追击太远,只象征性地跟在后面驱赶了一段就主动停住了脚步。

朱辰带着自己的小队缓缓回到刚才交战的地方,一边掩护炮兵回撤,一边查看敌军的伤亡情况。不过这次他没下马提刀砍人头,不是自己的战功,他是不会伸手的,更何况这些死伤的清军有不少都被刚才的近距离炮击给撕成了碎片,都未必留有完整的脑袋。

但战局也并非完全的一边倒,在刚才诱敌深入的过程中,海汉这边也折损了十几骑人马,就连朱辰的小队中也损失了一人。不过相较于清军的伤亡,海汉军的损失的确尚在可以接受的程度。

刚才这短短片刻的交战中,便有上百骑清军被铺天盖地的葡萄弹放倒,这样的杀伤效率的确会让人感到绝望,在面对火炮组成的阵地时很难生出冲杀的决心。

一些士兵慢慢行走在这些尸首中间,用步枪上的刺刀结果那些尚未断气的人和马。而炮兵们则是娴熟地将炮车套到驮马身上,开始撤离阵地。这些火炮在积雪环境下的机动力极差,而且如果要留在野外过夜,那就还得安排部队驻扎在旁边就近保护,所以陈一鑫干脆便下令将火炮部队撤回到防线阵地以内。

而在这场战斗中战死沙场的海汉兵,也已用马驮了回来。在金州服役的军人都会提前安排自己的后事,可以自行选择战死后就近安葬在本地的军人陵墓,又或者将火化后的尸骨运回三亚安葬。但无论选择哪一种,阵亡军人的灵位都将被供奉在三亚的英烈祠中,成为受国民世代敬仰的英雄人物。

朱辰在同伴的尸首前伫立了片刻以示哀悼,但他的情绪其实没有太大的波动,甚至连悲伤的成分也不多。巡逻队因为长期在一线活动,与清军交手的时候颇多,所以也就成为了金州驻军中伤亡比例最高的部队,朱辰自己也有好几次身受重伤死里逃生的经历,如果不是运气够好,他很可能也已经变成了英烈祠里的一块牌位。

类似这样的伤亡对朱辰而言已经见过太多次了,军人马革裹尸,也算是死得其所,更何况国家对战死的军人都给予了相当不错的抚恤,为国献身也不会留有太大的遗憾。像朱辰这样本就没什么牵挂的人,更是将生死看得极淡,他杀清兵早就杀够本了,若不是顾及手下弟兄的安全,他的作战方式可能还会更加激进。

当天晚些时候,陈一鑫听取了关于今天与清军交手的战报。相较于当初争夺金州地峡控制权的几场大战,今天的交锋只能算是小冲突,虽然给清军造成了三位数的伤亡,但陈一鑫也明白这点损失对清军来说并不严重,远远没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听完战报之后,陈一鑫接着又听取了刘尚关于后勤方面的汇报。本地已经组织了三千民夫待命,用于运送辎重,抢筑工事等等,而相关的作战物资也都已基本到位,足以支撑金州驻军打上几场大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