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fzshuwu.com

第112节(3 / 4)

加入书签

三样东西都动过,究竟是哪一样毒死了沈信?

吴震和苏连都怔在那里,过了良久,吴震才说:“明淮,你能保证,你送给你老师的茶,没有人有机会在里面下毒吗?”

裴明淮茫然之极,两眼只呆呆地看着沈信的脸,并不答话。吴震和苏连也不敢催他,也不知过了多久,裴明淮才缓缓地道:“一直在我身上……与我一道来的,只有庆云。但即便是她,也应该没有机会从我这里换东西,她根本不知道我送的什么贺礼。她也没有理由要下毒……但是在沈家,煮茶的时候,能够下毒的人,那可就多了。”

吴震点了点头,道:“是了,我也不信景风和庆云二位公主会在自己送老师的礼物里面下毒,既无必要,也没理由。”

裴明淮道:“可是……”

吴震长叹一声,道:“我觉得,我们应该追究的,并非沈太傅是被什么毒死,而是他为什么被毒死的。”

裴明淮沉默良久,走到沈信身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老师,明淮对你发誓,一定会找出杀你的人。不管是谁,都要那个人给你偿命。”

吴震和苏连跟着跪下,二人对视了一眼,苏连轻轻地摇了摇头,无声地叹了口气。

本章知识点1

北魏开国道武皇帝为什么叫烈祖?开国皇帝不是该叫太祖吗?

北魏道武帝的庙号,直到孝文帝改定庙号的时候,才改为太祖。这是北魏的特殊情况,宗庙情况混乱,原本并不止道武帝这一支。到太和年间,才重定宗庙。所以,必须要到太和年间,才能称开国道武帝为太祖。谥号没变,还是道武。

特别提醒一句,在皇帝(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谁都一样)活着的时候,不能称谥号,也不能称庙号。比如,太武帝还在位的时候,不管民间还是朝中,都不能称他太武帝,也不能称他的庙号“世宗”。谥号谥号,死了才能有啊。不死也不能进宗庙,怎么有庙号?嗯,孝文帝重定庙号的时候倒是在七个里面给自己留了一个,但那时候你要管他叫高祖?叫孝文?穿越了吧。

另外,道武帝嗜服寒食散,弄得疯疯癫癫,乱杀大臣,这是《魏书》说的。明元帝嗜服丹药长年有疾也是真的。北魏头几个皇帝都特别信阴阳谶纬之术,也特别信丹药,吃死了不奇怪。献文帝也喜欢跟道士结交,北魏皇室喜好跟道士混的传统一直持续到后期。

所以说孝文帝实在难得,硬是坚决地破除了迷信的浪潮。

本章知识点2

“用垂不朽”的“用”字错了吗?

没错,就是用垂不朽,《魏书》这么写也只有照着搬。古代假借字通假字都太常见了。在九宫里面,从简从俗的写法已经太多,只有这种直接引用的情况不敢动。

比如,这个时代不流行哥哥的叫法,但是这个只能从俗。

比如,这时候和尚可以自称“贫道”,但这个要是用了恐怕会被说我写错了。

比如,我明明知道《魏书》就是一个汉化本,在孝文改革之前,官职、姓名究竟胡化到什么程度是有文成帝《南巡碑》可鉴的,通篇看不到几个纯汉字,但我仍然得从简从俗,尽量少出现异族感太重的官职和姓名。从当时的拓本能够看出来,直到文成帝时代,官职和人名鲜卑化的情况仍然极其强烈,绝对不是《魏书》里面汉化过的样子。有意思的是,倒是《南齐书》保留着对北魏那时候官职的胡化称呼。《南齐书》和《南巡碑》加在一起就非孤证,可以证明《魏书》是个标准的“汉化本”,我们一般都说北魏前期处于“胡汉杂糅”的状态,事实上,“胡”远高于“汉”,这反映在方方面面,例如服饰、官职名、姓氏……但是作为小说,这么写就会产生强烈的文化隔膜,所以常常在明知是不正确的情况下,我也得这么写。

……好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

死了沈信和长孙浩,这沈府的气氛,比先前更是古怪了。太子,景风,庆云三人见了沈信的尸首,都楞在了那里。

第一个哭出来的是庆云,尖叫道:“老师!老师!这……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我送的……我送的……”

景风脸色苍白,低声道:“我们三个送的东西,老师都吃过?”

庆云叫道:“我没有!我绝对没有在里面下毒给老师!”说着就去抓她那些小瓶,道,“你们不信,我自己吃!”

太子一把拉住她,道:“庆云,你这是干什么?谁说你给老师下毒了?”

庆云哭道:“可是,可是,他肯定是吃了我们送的东西啊!”

吴震插言道:“太子殿下,二位公主,沈太傅究竟是吃了什么中毒身亡,现在是说不准的。下官只有一句话,请三位立即离开沈府,此处必定是有厉害的杀手在,实在是太不安全了。如今长孙将军被人一刀穿心,沈太傅又被毒害,请殿下暂去城中,明淮已经吩咐过这里的徐县令了,是个妥当人。三位暂住几日,有什么事下官来回禀便是。”

太子嗯了一声,道:“也好。”

庆云跺足道:“我不走,我要留在这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