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fzshuwu.com

第53章 国公(1 / 2)

加入书签

城头上,见到那处骤然崩塌的城墙,以及如潮水般源源不断涌入城中的赵军,于化隆只觉得眼前一黑,一口逆血涌上喉头,整个人往后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心里一个声音在反复回响:完了,全完了!

襄阳城破,丢掉的可不仅仅是一座城,而是意味着整个荆州、乃至南方战略形势的重大变化。意味着赵元谨的根基真正稳固,崛起为新的潜龙,与朝廷和吴振策分庭抗礼,有资格参与这场逐鹿天下的游戏了。

“陛下,老臣无能……”

于化隆喃喃自语道,脸色灰败,一个吴振策就已经让朝廷大军竭尽全力,如今因为自己抗击不力,又放出了一条更危险的潜龙,这南方的局面或许再难挽回。此消彼长之下,朝廷的气数怕是真的所余无多。

于化隆茫然的眼神扫过城上城下,眸底一抹刚毅决绝的神色慢慢浮现,沉声道:“城池已破,老夫唯有战死以报效朝廷,各位可愿与我同往?”

众将轰然应诺,决意死战到底。

就算城被攻破,城中剩下的守军仍超过两万有余,加上于化隆平素治军有方,威望甚重,激烈反抗是必然的,所以想要完全控制这座巨城,双方依旧少不了一场恶战。

当然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大局已定,接下来无论怎样都不会有更麻烦的问题出现了,是以赵军全军上下士气高涨,大群的兵卒欢呼着涌进城中,以百人为一队,继续追杀城中守军。

没多久的功夫,临近城墙缺口的城门便被赵军控制,厚重的城门隆隆开启,赵军迅速分流,更多的兵卒冲进城去,快速改变着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

襄阳作为南方少有的巨城,城中自然有不少坚固的建筑与据点,只要有敌兵据险而守,一时半会还难以平定。

秦烽此刻不再出手,而是选择陪同在赵元谨身边,直到冲进城的军队超过了两万,亲卫营才簇拥着节度使大人向城门而来。

随着势力一路急剧壮大,亲卫营的规模经过几度扩充,如今已达七千人,所有装备均是秦烽提供的精良货色,统一制式的玄黑全身甲胄,刀枪剑戟寒光闪烁,望之震撼心神。

赵元谨已经准备在此基础上组建自己的王家亲军,规模至少要扩充到三万人,直接听命于自己。话说有事时,也只有亲军才是拱卫王座的本钱,自己最可信赖倚重的力量。

“……主公,襄阳是大城,如今已为我军所得,正好可以用来当做国都,”

孙向青看看赵元谨的表情,开口提议道:“主公已经据有整个荆州之地,麾下精兵十余万,沧水节度使的名号已不再适合。为号令百万军民,宜尽快筹备称王事宜,以正名分。”

周围众将神色都有几分激动,主公若是正式称王,必定会大规模加封功臣,届时他们都算是开国元勋,这样的荣耀非同小可,数百年才有一次的盛事。

赵元谨沉吟一下,眼神望向了身边的秦烽:“先生以为如何?”

秦烽笑了笑道:“大帅如今的实力已不逊色于那个吴振策,称王建国是应有之义,只是朝廷正统仍在,天下众多诸侯如今都不曾称王,或可再缓上一缓,等到基业更加稳固之后,再考虑此事岂不更好?”

遍观主世界的历史,急于称王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通病,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人是例外。秦朝末年,陈胜不听张耳、陈余的忠言,过早称王,结果导致内部分裂,将领不服从命令,最终被秦军各个击破,陈胜也兵败身死。

元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也大多犯了这个错误。刘福通把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推上皇帝宝座,固然有利于号召天下汉人反抗元朝,但同时也使元朝统治者把矛头指向北方红巾军。

元朝的军事实力虽不如建国之初,蒙古铁骑却依然很有战斗力,加上北方红巾军活跃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对元大都产生直接的威胁,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全力对付北方红巾军,使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独力承受元军的重压。

其他起义军领袖如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也纷纷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强敌如林,称王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称王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对手。

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被杀或被灭,明玉珍占据偏远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时,明玉珍死后,他的继承者虽负隅顽抗,但无力抵抗强大的明军,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当时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尤其是“缓称王”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后,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当时实力最强,他们在朱元璋的北边,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属于小明王,没有独树一帜,避免了树大招风,四面受敌。由于有北方的红巾军对元军进行阻挡,朱元璋才有时间和力量对付东、西两面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遵循“缓称王”的原则,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才自称吴王,推翻元朝统治后才称帝,建立大明帝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