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afzshuwu.com

抗日之我为战神 第281节(1 / 6)

加入书签

尤其在炮身上很多精密部件现在军工厂还始终无法生产的情况之下,杨震设计的这两种高射炮,一种四联装高射机枪很是让军工部头疼。尤其是复杂的多联装的协调系统,更是让熊大缜都快累吐血了。

要知道小鬼子的多管高射炮,直到战争结束之前,也没有解决射速的问题。其根本就出现在各个炮管的联动上。使得本来性能很好的小口径高炮,只能成为单发排炮,根本行不成密集的火力。

有着完整工业体系的日本都如此,那么手下缺兵少将,甚至连最基本的技术人员数量都不足。有些必要的加工设备,还影子都没有。可以说缺乏一大半必要东西的现任军区军工部长的熊大缜那里会不头疼?进度虽然有,但是速度却是很缓慢,而且效率并不高。尤其是一些精密的设备,别说制造,就连图纸都看不明白。

与这三种高射武器相比,口径相等,或是大得多无后坐力炮虽说有些怪异,但却因为生产毕竟简单一些,而试制的速度很快。八十二毫米无后坐力炮,现在还没有解决的实际上只是炮弹的问题。可那几种高射武器,就让熊大缜真的都快要上吊了。

虽然经过大半年的努力,陆续解决了高炮的大部分技术问题。但五七毫米高炮的瞄准装具,却始终无法生产。而二十三毫米高炮的联动系统,生产出来不是过于笨重,就是很难承受到密集发射时的高后坐力。也就是说东西生产出来了,但质量也是不行。

而十四点五毫米高射机场双联装的还对付,但是按照杨震提供的图纸生产出来的四联装的,重量却是都快赶上日军的八八式高炮了。根本就达不到杨震要求的轻便,能够用驮马分解驮运的性能。要知道那个家伙的口径可是七十五毫米的,可这种高射机枪却是十四点五毫米的。

熊大缜如今遇到的情况,可谓是和中国几十年后遭遇的情况一样。就是武器能设计出来,但是生产不出来。即便是勉强生产出来,其性能比原设计的要差的很多。而且重量上,也严重的超标。

赶鸭子上架

实际上杨震逼着熊大缜,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军工部人才奇缺的现状他不是不知道。全军可以搞技术的人员,加在一起还不到二百名。即便加上军工厂的技术工人,也不足三百人。

这个数字对目前兵力已经达到了几十万的部队来说,几乎可以用杯水车薪来形容。而且仅有的这几百人中,专门搞军工设计出身的人几乎没有。少量的兵工厂技师,大部分也都是搞枪支的。让他们造高射炮,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熊大缜是清华毕业生不假,可他是搞物理的。作为中国研制红外成像技术的第一人,你让他研制一下红外夜视仪,或是电台一类的电子产品倒是靠点谱。你让他去造大炮,可就有些赶鸭子上架了。

但作为军工部长,杨震在面对部队急需的反坦克和防空装备。尤其是防空作战将会在今后很长时间之内成为部队面临的主要作战模式的严峻情况之下,就只能逼着他想办法。就算赶鸭子上架,也要赶。

对于杨震来说,这两种武器,已经成了他心头的一块难题。苏联进口的那些三七反坦克炮,是打掉一门损失一门。而随着日军坦克技术的发展,三七反坦克炮这种小口径战防炮的威力也越来越有限。

此次作战,在面对日军新式九七式坦克时,就已经表现出力不从心的感觉。面对日军新式坦克,只能在极近的距离才能摧毁。往往是自己还未能打掉日军的坦克,首先被日军坦克上的四十七毫米榴弹炮给敲掉了。

此次作战在一场战斗之中,曾有过一个团在面对日军一个坦克联队时,半天损失掉整个旅的所有反坦克炮的记录。日军九七式坦克上的四十七毫米榴弹炮,穿甲威力虽然不怎么样,但是在这种三七反坦克炮的有效射程之外,打掉一个没有永备工事掩护的反坦克炮阵地还是轻而易举的。

而且部队在作战之中,尤其是在对遍布整个东北的日军要塞群的攻坚中也急需一种轻便的直瞄火炮。在一些复杂地形,在中型口径加农炮运动困难的情况之下,仅仅依靠反坦克火箭筒的威力,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在缺乏小口径加农炮的情况之下,生产自己熟悉,而且结构简单的无后坐力炮,也成了杨震当务之急的一种替代品。而且无后坐力炮的性能本身也很优越,其多用型和威力还要超过火箭筒。而且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很适合目前杨震所部军工发展的现实。

相对于还有火箭筒可以暂时使用的反坦克武器,随着解放区的大城市越来越多,后续军工生产规划已经逐步开始展开,以及战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轻便型的高平两用武器和大口径的防空火炮的缺口的严重性,也日益显现出来。

而目前部队主要的防空装备十二点七毫米高射机枪,在面对日军大机群作战时候,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其射程与威力,虽然在面对日军战术飞机的时候,也勉强够用。但对于日军进行战略轰炸的中型以上战斗机,却是在射程和威力方面都显得过小了。

虽说苏军已经答应出售部分高射武器,但是三七高炮性能让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